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保险证券 » 品牌专区 >> 正文

品牌专区

敢啃“硬骨头”的扶贫“老兵” ——记涟水县岔庙镇百子村“第一书记”陈登华
江苏消费网 (2020-10-12) 来源:扬子晚报
阅读:

  2018年4月,来自江苏省级机关、高等院校、城区政府以及国有企业等单位的27名队员组成新一届的江苏省委帮扶工作队,正式开始驻淮安涟水开展帮扶工作。在众多的新面孔中,有一张当地老百姓熟悉的“老”面孔,他就是来自中国人寿的陈登华。

  作为涟水帮扶工作队中唯一的“60后”,刚结束在涟水县义兴镇苗戴村的两年帮扶工作,陈登华继续被公司委派到岔庙镇百子村,担任第一书记。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经验和扶贫经历的陈登华,虽然年纪最大,但干劲丝毫不输帮扶队的其他年轻书记:凝聚合力打“组合拳”,种下“摇钱果”,想方设法发展集体经济,推动开展村民互助项目,从“输血”帮扶到“造血”致富.....

  2019年末,曾经积贫积弱的百子村,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在13个经济薄弱村中最高。成果汇报会上,人们向这个离退休还有几年的保险老兵报以热烈的掌声。

  主动请缨,立下脱贫志

  “家乡还未脱贫,我要尽全力去帮扶”

  2016年2月,省委组织部发文,根据中央、省委决策,央企驻苏机构要委派一名同志到省委驻涟水县帮扶工作队工作。当领导正在犹豫派谁去合适时,当陈登华主动请缨:我是老同志,有经验,我有信心干好!

  2018年,结束了两年的帮扶工作,陈登华也准备回到公司继续工作。但听说还有一个扶贫村任务时,他又再次请战。只是,这一次的扶贫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岔庙镇百子村。百子村位于涟水县岔庙镇区北,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建档立卡户达438户,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2017年村里几乎无任何集体经济收入。此时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仅有两年,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紧,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带领全村成功实现脱贫?有人劝他放弃,这么大年纪图什么呢?但陈登华偏偏要啃这个“硬骨头”。

  基层条件艰苦,家人不理解,都不赞成陈登华再去基层工作。公司领导的殷切期盼、乡亲们渴望的眼神,一一浮现在眼前,执拗的陈登华不顾家人的反对,又一头扎进了百子村。

  通过走访和调研,陈登华发现一些百子村存在的问题:村干部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村两委班子工作积极性不高;村里贫困家庭有很大比例是因病致贫、因学致贫,贫困群众脱贫信心不足;集体经济缺乏启动资金,村里没有好的产业项目。一个个难题摆在面前,陈登华一一记在本子上。

  “我70多岁,儿子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他还有四个小孩在读书,家里就儿媳妇一个劳动力,家里的生活没法保障,怎么还敢想脱贫致富?”陈登华仍然记得当时见到低保户葛学书时他说的这几句话。

  像葛学书这样的老人,他们对国家帮扶政策不了解,也看不到摆脱家庭贫困的希望。葛学书老人的发问让陈登华深深感到:“第一书记”是一个特别的称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下定决心要带领乡亲们走出贫困。

  老骥伏枥,真心真情真帮扶

  “能为村民做的事,我要尽全力去做”

  在下到帮扶村之前,陈登华是江苏国寿涟水支公司的办公室主任。从主任到书记,转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责任。他通过走访摸查每家每户贫困户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入户走访宣传,让贫困百姓对各项兜底保障政策、帮扶措施做到心中有数。因人施策,因户施策,他将各项帮扶政策落到实处,让贫困群众得到保障、得到实惠。

  在陈登华的帮助下,村里买了两只羊送给葛学书家,两只羊如今变成了十只;在村委的推荐下,儿媳妇也在家门口的包装厂上班,月工资两千多;四个小孩也都在上学,并享受到农村教育补贴。“想都不敢想,多亏了有陈书记,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葛学书一家找到了脱贫的信心,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燃起了致富的火苗。

  2018年12月,村民朱伟生家里的2000多只草鸡进入了产蛋旺季,他既高兴又犯愁。高兴的是这些产下的草鸡蛋就是“金子”,愁的是他一个农民找不到销路,如果不趁着节前旺季及时销售,会造成鸡蛋滞销,而且容易变质。火急火燎的朱伟生想到了陈书记,陈登华听后二话没说,拉上一个帮扶队友就去朱伟生家里了解情况,立马联系到县里专门从事土特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平台,不到10天时间,就将朱伟生家积存的鸡蛋销售一空。朱伟生高兴地紧握住陈登华的手:“陈书记,您是我家的大救星。”

  多年的帮扶工作中,陈登华见到很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人生病,全家拖垮”的例子在经济薄弱村更是屡见不鲜。在陈登华的积极倡议下,他联合省委驻涟水县帮扶工作队实施了“脱贫攻坚建档立卡户人员病残保险保障救助”项目、“村民医疗互助”项目,构建低收入人群保险保障体系,让贫困群众多一份保障。

  

 

陈登华向村民介绍扶贫保险政策

 

  在百子村,村民在田间地头遇到陈登华,总是亲切地喊一声“陈书记”。这时,他总是笑眯眯地边应答边上去多问几句,“最近雨水多,腰疼病有没有犯?”“过几天县里有面食培训班,你要不要报个名”.......

  生在涟水,长在涟水,他不计付出真情帮扶,沉在村子里,对贫困百姓嘘寒问暖,用真心换来了民心。

  

 

今年玉米收成不错,村民和陈书记喜上眉梢

 

  授人以渔,“扶智”造血是关键

  “帮扶不是‘一锤子’买卖,任重道远”

  

 

  2018年至今,作为后方帮扶单位,江苏国寿每年向百子村捐赠100万元。为了利用好省里和后方帮扶资金,陈登华积极谋划,既要结合当前脱贫实际工作,也要有长远的投资眼光,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经过慎重思考,投资160万元种植碧根果项目,虽然种植周期长,但是适宜当地种植且前景看好;整合帮扶资金,购买厂房,每年收取厂房租金5万元;购买涟水猪舍并返租收取租金。

  这些举措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稳定的经济收入,还带动了村民就业,可谓一举两得。目前,仅碧根果项目就带动20户低收入农户增收,每年为村集体收益分配20万元。

  如果说碧根果项目、厂房租金可以为那些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村集体经济带来持续稳定的增收,但是,要想彻底摆脱贫困,还必须要有精准脱贫措施。

  “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志智双扶,从扶贫实际出发,陈登华积极推动贫困群众参与帮扶地区的教育扶贫计划,并利用驻涟水帮扶队队员的各方资源,将培训结业的贫困户介绍到大城市就业。50多岁的村民蒋树成,腰椎不好,无法干重活,上有老人要赡养,还有几个孩子要读书,一家人都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陈登华将蒋树成夫妻推荐到县里的面点培训班培训,接受培训后的夫妻俩有了手艺,在城里开了一家早点店,月收入过万,顺利实现了脱贫。

  看到周边的村民通过培训学到技艺,能赚到钱,一些贫困户脱贫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家门口就能培训,有了一技之长,走到哪都不怕”。母婴培训、养老护理等一些市场需求大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陆续开展。结合国家补助政策,只要拿到结业证,每天还能补助50元。

  贫困群众收入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在稳步增加,陈登华着手利用部分资金改善村部办公、卫生室就医条件;加强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安装路灯160多盏,群众出行将更方便。

  如今,摘贫脱帽的百子村如拂春风,村民正大步走向新生活。村民富裕了,村容村貌也更美了,昔日大词人苏轼笔下的“自古涟漪佳绝地。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的美景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全国有290万名扶贫干部,我只是其中的一员。能在退休前尽己所能帮助到乡亲们,我感到很幸福。”2020年3月,陈登华决定再一次留在百子村任驻村书记时,这样对妻子说。义无反顾,无怨无悔,陈登华选择继续奋战在脱贫攻坚的最后“战场”。

  行百里者半九十。百子村已成功脱贫摘帽,但是陈登华不敢松懈,将来防返贫的任务更加艰巨,帮扶的劲不能松,他的笔记本上还一项一项列着:羊肚菌基地项目和路灯已进入招标流程,碧根果园还需要增加用工,300平米的村民活动中心和水冲式公厕要继续争取土地建设指标......(通讯员 夏远峰 周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丁小叶 /文 夏远峰/图)

编辑:刘军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