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食品健康 » 食品评论 >> 正文

食品评论

谣言何以如此“任性”
江苏消费网 (2015-02-02)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阅读:

■姚敏

笔者从生活谣言关注度排序情况中发现,对谣言关注和选择相信者不在少数。“白皮鸡蛋更营养”以网友搜索次数1096万排名第一,“雾霾天吃木耳猪血可清肺”排名第二,搜索量达829万次,“自来水中的氯加热可致癌”搜索量为650万次,“秋葵能治糖尿病”搜索次数为647万次,“喝富氧水能补氧”搜索次数为491万次,“水果酵素排毒养颜”、吃梨能抗癌”和“湿纸巾有毒”搜索次数则分别达到488万次、372万次和366万次。

谣言的搜索量居然达数百万次,再加上网友的口头传播和转发,人数更为庞大,我们不禁要问——谣言何以如此“任性”?

应该说,谣言频发凸显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担忧,但公众科学素养和网民社会责任的缺失也让谣言有了可乘之机。面对传言,一些网友不负责任转帖成为谣言“放大器”应引起足够的反思。正如知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呼吁的,每位网民都应从自身做起,规范网络行为,对谣言辨真伪、莫轻信。

谣言的出现和传播,也与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简单化、快速化相关,一些网民为吸引眼球、制造噱头吸引关注,有意无意为谣言推波助澜。这些网民和所谓大V忘了,网络行为有不可预测的 “蝴蝶效应”,网络行为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一个群体。而这个掌握最先进信息技术的群体,其肩上是扛有社会责任的,即建设绿色、健康、安全的和谐网络环境。

一条条谣言,或别有用心,或为吸引眼球,或为牟求利益,最后都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谣言之害,损毁的不仅是各地的市场,还有更重要的——人心。谣言造成的社会恐慌、大众迷茫和相互间的不信任,让这个社会的诚信氛围更加稀薄。

去年10月,微信发布官方辟谣公众号“谣言过滤器”,与一直致力于辟谣的人民网、果壳网、丁香园深入合作,力图通过权威的解读,提升网民分辨真相的能力,用真相过滤微信和互联网的谣言。微信在朋友圈、好友聊天、公众号文章等多处设置了“谣言举报”投诉入口,方便及时举报谣言等不良信息。据统计,目前微信每天接到关于谣言的投诉达到2万件左右,这些谣言不仅严重污染网络环境,扰乱公共秩序,还给很多个人和企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名誉以及财产损失。

“当真理和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走遍天下”,这句揭示谣言传播规律之语可谓生动。如何让真相跑赢谣言?首先,我们需要科学利器,通过高效的科普手段全面、普遍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其次,应出台有效措施鼓励第三方机构和专家发布日常性的权威信息解疑释惑,借以引导人们对谣言来临时的判断、分析。此外,政府和民间组织、网络企业要快速反应,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及时澄清谣言,消除公众疑虑。要筑牢“谣言防火墙”,政府还要真正建立严格的倒查追责机制,通过行政处罚、经济制裁手段,对谣言始作俑者和恶意传播者绳之以法。

看来,要想终结谣言,要做的事情还不少。只有各方角色和责任到位,每个人做到“不造谣也不敢造谣,不信谣更不传谣”,才能让整个社会变成“谣言粉碎机”,共同维护真相的尊严,共同营造理性、科学的信息环境。

编辑:刘军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